女足播种者|一人吹罚75场比赛,我的足球是副校长教的

作者:

海报制作:澎湃新闻记者 吴思敏

【编者按】

中国女足,铿锵玫瑰,曾是中国体育骄傲的代名词。

但是“玫瑰”的土壤,却一度受限甚至贫瘠。为了女足的未来,为了更多女孩子接触和爱上足球运动,无数基层体育工作者在行动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追风计划”应运而生——帮助全国各贫困地区的乡村校园发展足球,建立女足球队,支持更多乡村女孩通过足球,走出大山,获得更多教育和发展机会。

为此,澎湃新闻深入一线,实地采访和接触了这些基层女足教练、体育老师的生活,他们是真正的女足“播种者”。

董军。

54岁的董军身上有不少“头衔”——他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城小学的副校长,主管体育德育,同时他还是语文和数学科目的老师。

但有一个“头衔”,在他心里有特别的分量,那就是校园足球教练。从2003年到现在,他的校园足球教练生涯已经有17年,无论男足女足,都是董军辛苦一手组建。

之所以走上这条路,缘于少年时的一个种子——来到甘肃支援建设的城市青年,把足球带到了这片原本没有太多氛围的土地,他也由此成为了当地的第一批足球爱好者。

如今走上带领孩子们踢球的岗位,似乎是一种特别的机缘,“还有五年多退休,这五年我还想要干出点成绩来。”但他心里依然有着担忧——缺少青年体育教师,自己也还没有找到退休后的接班人。

女足队伍在训练中。

半个世纪前播下的种子

董军还记得,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还是个小孩时,他发现那些来到甘肃的城市青年们有一个“奇怪”的爱好。

“闲暇时间那些青年就把篮球用脚来踢,我们还心想怎么这些人这么讨厌,用脚去踢篮球,后来他们教给我这叫足球,于是就这样慢慢对足球感兴趣了。”

这些场景,就这样在董军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后来,足球的赛事转播逐渐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,董军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足球越来越喜欢。

出于兴趣,他在师范学校读大学时候也选择了学习体育专业,走上社会之后,由于实际环境的需要,他既当过体育课老师又教过多年的语文数学,而真正走上校园足球的岗位,还是在2003年。

当时为了参加县里的校园足球赛,他被指派成了组织和执教中学球队的老师。如今17年过去了,如今当地县里三十岁上下的男女足球爱好者,其中就有很大部分当初都是他的“弟子”。

而现在,他仍然在为校园足球耕耘,目前他在所工作的学校就带着一支四十多人的校园足球队,再加上足球社团的学生的话则有多达百来人。

平时,他所带领的校园足球队训练时间不少: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二十,下午四点到五点半,周末则是每天两个小时。

再加上行政工作以及上课工作,他基本是全年无休,“从来没有寒暑假,只有春节时候休息一下。”

参与足球活动人数多的时候,他一次最多就要带百十个孩子,有男有女,“一个人带不过来的,就让高年级的老队员每个人带一个小组,技术训练完了打比赛场地不够用,就把塑胶跑道划分区域,用来练习打小比赛。”

而遇上假期,留校的学生少的时候,他也一样坚持带队,“遇上寒暑假很多孩子回乡下家里了,两三个学生我也一样带。”

在董军目前工作的学校,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,基本都是由其它科目老师“兼任”,校园足球工作也几乎就成了董军“一肩挑”的任务。今年学校里的足球班级联赛,一共75场比赛,全部是他一个人执裁吹下来的。

“上午8点半到11点20,下午2点20到5点,一天八场比赛,从头到尾我一个人坚持。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,我就事前给所有班主任做培训,教他们怎么训练比赛,整个比赛下来没有一个孩子受伤。”

说到这里,董军的脸上满是自豪。

董军推动了当地女足的建设。

孩子有个体育特长,很重要

1996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董军进入了一所乡村小学任教,上的是语文和数学课,但有一件跟“体育”有些许关系的事情,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“小学毕业语文有一个统考,语文有一道阅读填空题目,卷子上画了跳高的跨越式、俯卧式和背越式三种姿势,让你填这是什么体育项目。回来以后,老师说知道那是跳高,但是三种姿势叫什么说不上,而孩子们很多填的都是‘跳绳’。”

“很多学生12年下来,上了体育课,但是一个项目也没学会,一个体育特长都没有。”

“而人家大城市的孩子不是会这个就是会那个,比如城里小孩练击剑,而乡下孩子基本就见都没见过。”

在董军看来,让孩子们认真学习和参与一项体育运动,不光是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,更是对孩子本身的磨练,“想通过这些传递给他们正能量,不光是文化课,更重要是养成教育,需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、锻炼的好习惯,要体验成功也要学习失败,否则稍有挫折就会出现问题。”

而在带领孩子们踢球的过程中,他也一向是把品格教育放在首位。

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带过的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——在训练课上,那个孩子临时请假要去和朋友聚会,“我知道他喜欢足球,但第一反应是不能惯着,就说你可以走,但是这个队就不用来了,他背上书包没说什么就走了。”

后来孩子自己想回来踢球,甚至他父亲都委托朋友前来求情,董军都没有同意,直到最后孩子亲自过来道歉,他才让这个孩子回队,“从那以后那孩子没迟到过一次。”

“对于文化课出问题的孩子,我都会让他们文化课提升了再回来,不然先让他们回去,所以孩子们都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。学习不好的话,班主任不放,家长不支持,你踢不了足球。”

三年前,董军从踢球的孩子里面推荐了三人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入读中学,今年毕业时,三人就在体育特长生考试中拿到了前三名。

而除了养成学习习惯之外,足球给孩子们带去的还有意志力的培养,“比如下雨的时候我说,谁怕淋雨的不怪你,可以休息,结果没有一个人退缩的。其他老师看到都感叹,孩子训练了不长时间就有这么好的习惯,不容易。”

“这五年我还想要干出点成绩来”

在当地,董军不仅是最早的一批球迷,也能算是最铁杆的一批球迷。除了喜欢足球,他还愿意亲自出力组织比赛。

从2005年开始,他曾经和朋友一起筹措资金,举办面向社会的比赛,“一次比赛的经费有2000元,为了省经费,我们自己的裁判服都是自己掏钱买,吃饭也自己掏钱。”可惜这项比赛在举办了5届之后,由于场地的变动停办了。

如今,随着年龄的增长,董军就把对于足球的热爱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——每天带着孩子踢球,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,“把我的力量给孩子们,足够了,很满足。”

但在看着孩子们快乐的脸庞的时候,他也有自己的担忧。

首先就是师资方面,在欠发达地区,很多学校都缺乏专职的体育老师,愿意和有能力专门带孩子踢球的老师就更少,“还有五年多退休了,但是没接班人。”

与此同时,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也需要更多的比赛平台,毕竟比赛才是激发孩子们动力的最好手段,“小学生的话,三四年有一次大比赛算好的了,学校之间的联赛几乎没有,但是现在各方面也都在努力。”

今年,董军所在的学校参与了旨在推动乡村校园女足发展的“追风计划”,未来在比赛数量上有望得到增加,董军对于自己的校园足球生涯也还有更多的展望,“这五年我还想要干出点成绩来。”

“毕竟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,可能很多人不理解。比如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有41个,如今不少做了干部,现在在体育一线的三四个人,但是像我这样干的只有我一个了。”

除了继续带孩子们踢球之外,董军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愿,“我一直有一个目标,想把咱们县的足球俱乐部成立起来,酝酿了五六年了,但是没有企业赞助,只能说是心有余力不足,看机会吧。”

但无论足球俱乐部能不能成立,至少他在过去十几年里所做的努力,已经让足球的种子在这片土壤播撒得更广,也只有如此,才能有未来收获的希望。




这是水淼·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更新的文章,故有此标记(2024-10-16 13:36:07)
zhibo1 30.10.24 zhibo2 30.10.24 zhibo3 30.10.24